作为中国桥梁史上极为独特的代表,泸县龙桥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它是中国已知数量最多的一处龙桥文化遗存,是中华龙文化的一处典型物证。
其中,在泸县有一条马溪河,从东北方向流入泸县中部奇峰镇境内的曹市场后,与发源于观音场的流溪河、漏孔溪汇合后,再向西流经得胜镇顺河场,最后在玉蟾街道大巫滩汇入濑溪河。有河就有桥,在马溪河上现存有好几座历经风雨沧桑的石板桥——小桥子、枷担桥、毛滩桥、破桥、杨湾桥,在马溪河上众多的古石桥中,枷担桥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明星桥”。
枷担,是指耕田时架在牛脖子上用于拉犁的农具,枷担桥桥面弯曲,呈弧形,恰似牛背上的枷担,这种造型实属少见。在众多泸县龙桥群中它可以脱颖而出,除了桥形奇特,还源于一段流传甚远的王巡案与阴阳的神秘故事。
在当地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以前枷担桥和附近宝塔的投影形成一支搭在弓上的箭,箭指官员王巡按的坟墓。这是由于不堪王巡按后人的虐待,王家的一个下人、已经双目失明的阴阳故意怂恿王家建枷担桥,以保家业不败,王家后人听信了这个建议,结果正中阴阳下怀。
而这个故事,也在作家龙周富老先生的《枷担桥之恋》和梁天柱老先生的《枷担桥的传说》有所提及,“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到王巡案,要得王巡案翻身,除非是桥倒塔崩。”时至今日,关于枷担桥的故事,再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
但现在,当人们走在这静卧于清澈的河面上的枷担桥时,你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之感。近几百年来,枷担桥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能够“存活”下来,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先的聪明才智。修成枷担形状,绝不是追求美感,而是与河水斗争后的妥协。就如同为了过船,将桥的平板改造成圆拱,弯曲的桥身,加上高昂的桥头,桥头庙宇,烟雾缭绕,两岸修竹掩映,河水潺潺,形如巨龙饮水的景致。
岁月的流逝,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枷担桥车水马龙的情形已经不在,桥头修建的砖混结构楼房,已经大门紧锁,人去楼空。运煤船早已销声匿迹,客运船也退出舞台,打渔船也是难得一见。不变的是两岸的竹林依然连绵不断密密麻麻地呵护着这条美丽的小河,偶有几个附近村民来此休闲垂钓。
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枷担桥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正是:马溪河上枷担锁,巡案修桥已不鲜。马驮牛耕创业苦,如今生活谱新篇。
(王伟 泸县融媒体中心:曾佐然 记者:汪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