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护士,非常感谢!就是因为你这一针,手术非常成功,我这胎保住了!”宁波的“网约护士”张燕在接单两个月后,接到一位准妈妈特意打来的报喜电话。
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宁大附院)神经外科从事护理工作20年的张燕,是宁波最早的一批“网约护士”。回忆起这次接单经历,张燕告诉记者,这位保胎的孕妇,在台湾做了人工授精手术,需要注射保胎针。“打一针其实对我们护士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来二去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但是在收到报喜那一刻,感觉自己的工作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
随着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不光宁波,全国多个城市都出现了“网约护士”这一新模式,越来越多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网约护士”首次在政策层面上迎来支持。
如今,半年过去了,各地相关工作进展如何?公立医院和私营的“网约护士”服务又有哪些不同?人民网记者走访多地进行了相关了解。
6地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细则江苏明确负面清单
目前,6个试点省市均发布了地方规定,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内容及施行细则。
据记者梳理,广东第一批“互联网+护理服务”涵盖了基础护理项目、常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常用中医护理服务项目三类,鼻饲、吸痰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家庭巡诊、母婴护理、拔罐等位列其中,基本满足了普通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
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提供的服务项目与广东类似,不同的是,江苏、浙江两省在每个试点项目后增加了人员条件,并对可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项目予以标记。江苏还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负面清单,对静脉输液、动脉采血等项目予以限制。天津、上海、浙江、广东虽未设置负面清单,但相关项目大都未出现在试点项目中。唯一区别较大的是“吸痰护理”,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提供吸痰服务,但江苏禁止非人工气道吸痰;浙江则不提供吸痰服务。
北京在2018年年底发布了《北京市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目录(2018版)》,其中包含25项“网约护士”服务,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命体征监测、鼻饲、母婴护理等,与其他试点省份类似。《方案》发布后北京暂未出台新的文件。
在具体的实操阶段,各地进展也不尽相同。宁波、南京、广州等地,由于此前已有类似探索,因此在试点中进展较快。
2月19日,浙江宁大附院和宁波云医院签约合作,成为浙江首家“互联网+护理服务”实体医院。据了解,“网约护士”服务已在宁波开展两年,截至目前,宁波市75%的公立医疗机构已入驻宁波云医院平台,2400多名护士在平台完成注册,已提供上门护理服务2500多单。
江苏省人民医院早在2016年,就在部分病区开展“网约护士”上门服务试点。目前,该院正按照江苏省卫健委发布的最新实施方案进行对照调整,涉及具体操作、价格统一、时间安排等方面。据了解,南京鼓楼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将于7月底上线,其他试点医院正在调整中。
而在广州,《方案》出台前当地存在的“网约护士”服务,多为由社会力量主导的“网约护士”平台。广州护理学会曾在2017年对上门护理服务进行过探索,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展社区老人健康评估,与老人签订服务协议。目前,暨南大学附属暨华医院已开通名为“天使有约”的微信小程序,截至7月5日,“天使有约”平台已拥有“网约护士”50名,该项目主要面向周边社区。广州的其他试点医院也正在逐步推进中。
天津的试点医院则暂未开展服务。6月26日,天津宝坻区海滨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上线,但未开展具体服务,其他的医院正在设计推进中。
在记者的采访中,谈及“网约护士”的推进情况,宁波有关部门有所保留;江苏的大型医院由于大多处在调整阶段,提供的信息也较为有限。
除了上述试点省市外互联网 护理,非试点省份中,也有医院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武汉市中心医院于3月正式推出“网约护士”,成为湖北省首家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公立三甲医院。目前,武汉市中心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拥有“网约护士”26人,开展近4个月来已服务近60人次。
“网约护士”服务价格高出医院数十倍,市民盼其进医保
“每次来回去医院,租车费用高不说,而且兴师动众,我们兄妹四户人家都要陪着过去。同时,我们还怕途中一不小心加重老人病情,风险太大。”宁波施先生的父亲今年84岁了,去年年底,老人因身体机能老化,大小便失禁,住院回家后一直卧床。出院时,接了导尿管,医生再三叮嘱,导尿管20天左右需要更换一次,不然容易引起感染。施先生本想出钱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上门护理,在得知能像“滴滴打车”一样预约护士上门服务后,施先生立即在“网约护士”试点医院预约了一次导尿管护理。
如今,像施先生这样选择“网约护士”服务的市民越来越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网约护士”价格是否亲民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是私营还是试点医院的“网约护士”服务,价格都比公立医院同项目要高出不少。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医护到家”“泓华医疗”等“网约护士”App,均由社会经营,服务范围遍布全国上百个城市。记者以“医护到家”为例,将其提供的部分服务的价格与暨华医院“天使有约”微信小程序,以及广州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对比发现,“医护到家”“天使有约”的价格均与广州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倍。以打针服务为例,广州公立医院的单次服务价格为1.94元,“天使有约”和“医护到家”的价格分别为150元、159元,且价格不包含药费、交通费。此外,“天使有约”服务项目的价格中包含耗材费,“医护到家”不提供耗材。
虽然价格略高,但由于“网约护士”的用户通常是需长期护理的人群,考虑到子女请假、叫车下楼、途中安全等因素,请“网约护士”上门,反而是“最合适”的选择。施先生介绍,去年年底,老人生病需要住院,他们叫120急救车把老人送到医院,出院时再租车把老人送回家,一来一去,光交通费就花了350元,这相比“网约护士”一次导尿管护理收取100元服务费,显然要高出不少。
关于价格,《方案》中也明确表示,试点地区要结合实际的供给需求,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动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据了解,目前患者无论选择试点医院的“网约护士”,还是私营APP的“网约护士”,所有支出均属自费。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霍孝蓉说,“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所以,公立医院作为主体试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本质上充分体现了公益性,但也恰恰忽视了它作为一种个性化服务背后的市场化属性,也正是如此,对于医院来说,可能积极性并不会那么高。”
施先生告诉记者,他还是盼望“网约护士”的费用能够进医保,这样,将有更多人愿意预约“网约护士”。
“网约护士”资质、安全存隐患,监管仍需不断完善
虽然“网约护士”价格偏高,但大部分受访市民还是表示能够理解和接受;而说到“网约护士”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部分市民则表示确实有一些担忧。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居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6楼,老父亲长期瘫痪在床,需定期去医院做护理互联网 护理,每次出门得租借爬楼机,呼叫救护车,一路搬运患者下楼、护送到医院,完成护理后,还要等车回家。一个流程下来,全家人都精疲力竭。即便如此,黄女士仍未选择过“网约护士”,谈及原因,她坦言,一是不知道上门服务的护士的资质和水平能否达到老人的要求,二是遇到突发情况,在医院可以及时做好应急处理。
对于备受关注的“网约护士”资质问题,记者发现,官方确定的试点医院和社会经营的App对“网约护士”的资质要求有所差别。
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相关细则中,均要求“网约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北京要求“网约护士”应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具备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广州暨华医院在“天使有约”微信小程序中也标明,该平台“网约护士”均具有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或具备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
而当记者以护士身份分别致电“医护到家”“泓华医疗”“金牌护士”三款社会经营App的客服人员,询问其网约护士的准入门槛时,三款App的客服人员均表示,在广州,只要能提供有效期内的《护士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证书》、身份证照片等即可成为“网约护士”的一员,对从业经验和时间并无硬性要求。
此外,在采访中,一些护士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直言,“‘互联网+护理服务’肯定有市场,但对于特殊病人还是要慎之又慎,比如能不能确保无菌服务?在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后,病人出现意外怎么办?谁来担责?这样的试点符合社会需求,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对此,江苏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霍孝蓉说,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推行分级诊疗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尤其针对病人在康复性、非治疗性的阶段,“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提供较好的护理延伸服务,并丰富医疗服务的类型,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大众对于护理服务的价值认可。
(于新怡、陶建、董志雯、耿志超、王继亮、陈怡、庞赟、张沛、胡苇杭参与采写,杨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