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泸网

做互联网心理咨询真是跟吃饭一样简单

佚名

咨询心理案例_在线心理医师咨询_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

有个名叫“广义吐槽论”的科普类公众号,昨天表示想“做抑郁症患者和情感问题心理咨询”,因为“毕竟我成功治愈自己的焦虑症,同时也是情感大师,精通西方那一套。”

虽然小编并不是班科出身,但ta很自信:“我接受过心理咨询,也和不少真正专业的心理医生聊过,我确信他们对于病人能提供的帮助并不大。这个原因说起来就复杂了。但是我也要承认,心理治疗只有对我这样极度信守科学精神的人才比较有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心理治疗最好的途径反而是建立权威然后盲信就行了。”

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_咨询心理案例_在线心理医师咨询

做互联网心理咨询真是跟吃饭一样简单(图3)

我只能劝这位朋友再去北京六院或者上海精卫换几个医生看看。

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_在线心理医师咨询_咨询心理案例

现在做互联网心理的套路很清晰,首先搭建一个帮医生赚外快的O2O平台,UI一般采用果冻色系(KY是例外),极尽清新与温暖,然后推送ctrl+ c/v/x的软文维护日活。软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用户对心理需求的敏感度,其内容大抵分两类:(1)归因类——万事皆心理问题;(2)测试类——没有问题也能测出问题。

归因类的典型代表是公众号KnowYourself,这个号的八股文模板结构为:普遍性现象描述——引据概念性理论——提出不具备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reference。这个号还没开付费咨询/辅导,相对比较业良。

测试类的软文除了心理咨询APP会日推外,还常见于知乎上由各个APP的专号“谢邀”回复里。这类测试软文有两招方法留住用户,一招是无中生有,事无巨细什么都能拿来测。类似易怒指数、亲密程度、依恋关系度、自尊水平、完美主义等等,这些往往是从一整套几十页的包含各方面评测的专业量表中摘某一页细项来做文章,评测结论容易以偏概全;另一招是 偷换概念,比如简单心理APP的一篇文章里,关于如何判断是否有抑郁症写道,核心症状超过两周就是危险的提醒。实际上这是对已经确诊为抑郁或躁郁症患者的观察周期,对于尚未确诊的人是6-8周持续症状则需警惕。

做互联网心理咨询真是跟吃饭一样简单(图5)

在线心理医师咨询_咨询心理案例_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

很显然,这篇软文通过模糊概念缩短了抑郁情绪波动周期,让短期情绪低落的人也不由自主紧张和怀疑自己是不是患有抑郁症。

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引导用户去APP里更核心的功能:付费培训类——有这么些(你以为的)心理问题不要紧,快来付费参加我们这边持有(没卵用的)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家开设的课程,包你满意。

不满足于培训没关系,我们这里还有全国各大医院医生的在线坐(ke)诊(fu),在家就能看名医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so easy。

话说回来,之所以互联网心理咨询这么鱼龙混杂,主要是因为正规就诊渠道在网络上的缺失。北六和上精卫的公众号经营得还不如某前央视主持人的心理咨询号,真正的业内专家既有繁忙的门诊工作互联网心理咨询怎么做,又有学术和行政事务要处理,还能抽身做互联网咨询的那大概得是超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