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泸网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的转型

佚名

●许廷镜

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范式、治理内容、治理手段等也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试图将互联网这一新概念与政府治理有机结合,阐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的转型。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一)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其中与工业的跨界融合是最突出的,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正在被颠覆。诚然,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蓬勃兴起。《中国制造2025》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行动纲要,各行各业之间将实现新的跨界融合。

(二)连接一切。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跨界需要连接,融合需要连接,创新需要连接。“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用新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嘀嘀打车创建了人与出租车之间的连接,大众点评创建了人与餐饮服务之间的连接。

(三)创新驱动。我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国未来是创新驱动发展,这也是新常态。

(四)开放兼容。互联网的特质决定了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互联网的开放兼容体现在用户可以高度地参与和交互进去,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新的应用、新的服务。只有开放才能融合,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跨界才能找到和外界其它要素之间的共通点。

(五)尊重人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显示了对人性的尊重。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首要力量。“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是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

(六)有机整体。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互联网+”时代进入了一个串联、并联并行的网状结构关系。在网状结构中,各个网的节点、节点背后的分支,互联互通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圈;有机生态圈各有机体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生存又开放包融。开放、合作、共享是有机生态圈良性循环的基本生存法则。

(七)知识经济。大数据背后隐含着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互动所产生的新信息与新知识。决策将日益依赖互联网及数据背后的知识,谁拥有互联网,谁能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分析、挖掘与应用,谁就拥有未来。“互联网+”时代真正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也使组织最大的财富不再是简单的拥有人才,而是其所拥有的数据与知识。

(八)重塑结构。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随之带来很多要素如权力、关系、习惯、娱乐、规则和沟通方式的变化。互联网模糊了地理边界,也更换了原有的游戏规则以及管控模式。连接的关系里产生了新的智慧、新的人脉、新的生活。

(九)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仍须内容为王。而现今很多企业走入了误区,太过在乎互联网的强大,忽视了行业的本质。传统产业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产业链融合起来,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

(十)贵在信任。经济学家阿罗提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赫希则提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互联网让信息不对称降低,连接节点的可替代性提高,只有信任是选择节点或连接器的最好判别因素。欲在

“互联网+”中如鱼得水,积累信任性关系变得非常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公众参与的无序。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的普及成熟,公众表达诉求和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渠道更为多元、更加便捷,但也导致了社会无序参与过度。政府如何引导公众增强创新参与,减少无序参与是“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个挑战。此外,中国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等的数字鸿沟,会严重影响治理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二)数据管理的困境。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部门所产生的资料多数为文本信息,利用频率和效率低。政府部门条形化、层级化衍生出数据保护主义,在数据时代有增无减,很可能由“信息孤岛”走向“数据孤岛”。同时,海量数据催生了信息冗余,信息越充裕,信息处理成本就越高,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往往也就越凸显。

(三)可用数据的匮乏。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公众却总是存在着数据不足的感觉,想用的、能用的数据无处可寻,可用的、可信的数据极端匮乏,正是这种“优质”数据缺乏的现状影响制约着社会数据意识的形成、政府业务的应用和数据产业链的形成。

(四)数据开放的权衡。政府数据作为国家核心资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安全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数据开放不是无条件的,政府要权衡数据开放和个人隐私保护、权衡数据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权衡满足社会数据开放需要和保护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然后找到均衡点。如何均衡各方数据需要是“互联网+”时代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与难题。

(五)公众舆论的误导。舆论是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一种“软性力量”。“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难以控制。政府信息引导的“正能量”有时会输于网络谣言的“负能量”,一个很小的与政府或者社会有关的负面消息就可以带来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造成不可想象的恐慌、灾难等负面影响。

(六)数据应用的欠缺。受意识、体制和技术等多因素的制约,政府的海量数据多处于“休眠”状态,真正用于提升业务效率、改变业务流程、变革业务发展的应用并不多。政府部门对互联网可能产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实现政府的科学决策依然有相当长的距离。

(七)信息处理的滞后。互联网扩大了政府治理的边界,要求政府对公众需求作出即时或瞬时回应。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表达诉求和期待,甚至可以发泄不满和抗议。他们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于网络。但有些复杂问题难以即时作出令对方满意的答复,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事态的演变。

(八)随机因素的干扰。政府治理面临的随机因素不断增加,放大了治理机制缺失的弊端,进而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和政府的权威性。互联网所构建的开放环境一般是在“匿名”状态下运行的,其本身无法排除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不良和不实信息,这使得政府治理面临着很多随机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澄清并消除这些随机因素,很可能会酿成事端。

(九)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发展态势,这是20世纪后期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三大趋势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常态。文化的多元化,给我国的主流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对政府治理也带来很大的挑战。

(十)治理主体的重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国家不再仅仅是国家机关的事情,各个社会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做到各尽所能、各尽其责。这必然要求在政府、社会、市场、公民个人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形成新型的伙伴关系。而治理主体的重构、适应将有一个过程。

三、“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转型的新趋势

(一)突出科学性。“互联网+”时代真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已成主流。与之相适应,政府治理必须突出科学性。一是科学的武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增强科学意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二是科学的思维。治理者要树立“众包”思维、“免费”思维、“共赢”思维,实现从概率思维到网络思维的转变,考虑问题、掌握信息、制定政策,都要全面、稳妥、缜密,增强全面性、系统性、预见性。三是科学的应用。以智能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让海量、动态、多样的数据有效集成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网上政务大厅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让电子政务、网络问政成为常态,提高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进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总揽全局性。系统科学告诉我们,系统作为整体,它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之一是重塑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政府治理中,要做到总揽全局。一是要养成顾大体、懂全局的优良品格,树立治理集团整体功能的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要关心全局、了解全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认清形势,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效地总揽全局。三是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既要突出重点,把握中心环节;又要兼顾全面,整体推进。要自觉服从全局,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处理好各方面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科学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社出版,2015.07

孙宇,准确把握政府治理的多元趋向[J],国家治理,2015.08.07

(三)务求客观性。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理者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治理工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治理者一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客观规律办事,不盲目攀比,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创出求真务实的政绩。

(四)富于创造性。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创造。当今变化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与之相适应,政府治理要富于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干部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拓新局面。例如,过去的政府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现在的政府治理则在运用权力之外,还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治理方法和治理技术,政府治理行为者如何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呢?又例如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政府管理的行使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包揽一切经济社会事务;而政府治理更多地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关系,政府如何更多发挥宏观的规范、调控作用并有效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增强开放性。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各要素不断融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不断加深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历史进程。因此,政府治理要增强开放性。一是增强开放意识。充分认识“开放就是创造力,开放就是竞争力,开放就是生产力,大开放能促大发展”的要义,强化“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战略意识,强化“你赚钱,我发展”的双赢意识、“你投资,我服务”的市场意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入开放的世界。二是发挥独特优势。用真诚友好的态度和得天独厚的资源合作,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智生财、借势发展。三是懂跨文化管理。同在一个“地球村”,在管理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要在保持本土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六)注重和谐性。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催生出的全新治理时代,使现代公共部门在创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又掀起了第二次改革浪潮,其核心特征就是伴随治理理论而兴起的各种跨界协作。因此治理者要注重和谐性,努力搞好协同治理。一是注重人际和谐。二是注重社会和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三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可持续发展。

(七)融入人文性。互联网改变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每个人的各种需求都被释放出来,并得到空前重视。因此,在政府治理中要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一是爱民。治理者要把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天职。二是靠民。治理者要运用视频访谈、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渠道与民众直接沟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富民。治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想尽千方百计促使当地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群众生活。四是育民。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五是便民。要从管制型官员向服务型官员转化,创建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自觉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八)体现精确性。技术变革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程度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上的数据量每两年翻一番,且目前世界上90%的数据都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通过对这些数据分析,可使政府决策更快速、灵活、科学,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者要努力做到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以“全方位、无缝隙对接”“零缺陷、无差错服务”和“精准化、无瑕疵工作”为目标,科学布局,优化流程,规范运作,一丝不苟,全面提高治理水平。

(九)坚持法治性。有效的政府治理,实质上是一种依法而行、依法而动、依法而治的社会状态。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法治推动既是基本方式,也是核心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尊崇宪法。二是公权法定。三是公众参与。四是问责独立。任何在职责范围内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都必须严肃问责。五是依法治网。

(十)提高有效性。提高政府治理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是:(1)明责授权,巧妙控制;(2)提高素质,增强活力;(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4)树好形象,树立权威;(5)与时俱进,勇于改革;(6)创造条件,优化环境;(7)应用科技,手段先进;(8)排除干扰,把握主动;(9)惜时如金,科学运筹;(10)精心策划,抓好落实。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政府治理者只有主动创新,主动应对,主动转型,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共同让政府走向善治!▉

(作者系清远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